对于许多重度残疾人而言,一本小小的残疾人证,是通往温暖与希望的钥匙。可这把钥匙,曾被“出门难、评残远”的现实高墙挡在门外。隆阳区残联读懂了这份期盼,毅然打破“你上来评残”的固有模式,带着医生、带着设备、带着政策,把评残服务送到了残疾人的家门口——这短短几公里的距离,却是跨越“办证难”鸿沟的一大步,让“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
一、上门评残进家门,山路不再阻且长
“医生真的到家里来了?”当水寨乡棕元村的马从福家属看着穿白大褂的医生走进院门时,眼里的难以置信慢慢化成了热泪。马从福卧病多年,别说去城区医院,就连村口的路都难走。可那天,医生蹲在床边仔细查看他的病历,轻声询问病史,检查肢体功能,临走时还反复叮嘱家属“多帮他翻身,避免褥疮”;残联的工作人员则坐在小板凳上,一笔一划教家属填表格,把“两项补贴”“康复服务”这些政策揉碎了讲明白。这样的场景,在隆阳区的21个乡镇(街道)不断上演——专业评残组与乡镇提前对接,把需要上门的残疾人一一记在台账上,就像走亲戚一样,一户户敲门、一户户服务。
对于行动稍方便但不便远行的残疾人,隆阳区还设起“田间地头服务点”。在敬老院的院子里、在村委会的屋檐下,医生们摆开简易设备集中评残,残联工作人员同步办理手续,从评残到领证,最多10天就能把证领到手里。有位老人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我这辈子没进过几次城,没想到城里的医生能来给我评残,国家的好政策,这下真的到咱跟前了!”
二、手把手教破难关,群众办证不犯难
“智能手机咋操作?”这曾是不少残疾老人办证时的犯愁事。隆阳区残联琢磨着,不能让技术成了新门槛。他们手把手教家属用微信群传照片、用APP填信息,还拍了短视频教程发在村里的群里。65岁的失明老人张大爷,就是靠儿子对着手机视频一步步操作,完成了从申请到公示的全流程,拿到证那天,他用手反复摩挲着残疾证,笑着说:“不用出门,证就到了手上,这真是想都不敢想的方便!”
更贴心的是,针对困难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隆阳区还主动送上“评残补贴”。有位单亲妈妈带着自闭症孩子评残,本以为要花不少检查费,没想到残联工作人员说“符合条件能领补贴”,她当场红了眼眶:“不光帮我们省钱,还帮我们省心,这才是真的为老百姓着想啊!”这种“办证+政策同步享”的做法,让残疾人少了经济顾虑,更让“应办尽办”的承诺落到了实处。
三、3437本证件背后,是3437份稳稳的幸福
十四五以来,隆阳区残联的脚印遍布山乡村寨:3437名残疾人通过下乡集中评残拿到了证,245名行动不便者享受到了“家门到家门”的服务,还有28名异地居住的残疾人,靠“跨省通办”省去了奔波之苦。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改变:有人拿到证后立刻领到了护理补贴,家里的药费有了着落;有人凭着证申请了无障碍改造,轮椅终于能顺畅进出家门;有人因为有了证,孩子上学享受到了教育资助……
就像一位残疾人家属在感谢信里写的:“以前总觉得我们是被遗忘的人,可现在,你们把服务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这不是一件小事,是让我们觉得‘被在乎’的大事。”
四、扎根基层严把关,服务贴心暖民心
隆阳区的创新,从来不是“花架子”。他们一边送服务上门,一边拿着“放大镜”查问题:对不符合条件的证件坚决注销,对等级不符的及时变更,杜绝“人情证”“关系证”——严谨的管理,让每一本残疾人证都经得起检验,也让政策的阳光公平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
从“群众跑腿”到“干部跑腿”,从“窗口等待”到“上门服务”,隆阳区用最朴素的创新,解决了残疾人最迫切的难题。这背后,是把“为民服务”刻进骨子里的坚持,是对“让每个残疾人都能体面生活”的承诺。正如那些拿到证的残疾人说的:“你们来的不是几个人,是给我们带来了过日子的底气啊!”
这样的创新,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次敲门、每一次讲解、每一次搀扶中,让残疾人事业的温度直抵人心——而这,正是“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动人的模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隆阳区残联不断创新民生“微实事”工作机制,以暖心举措为抓手,始终关注残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残疾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心用情关爱残疾人,切实解决残疾人“办证难、评残难”问题,从民生的“小切口”让残疾群众获得最大实惠,用“微举措”托起百姓“大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