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一群人因为是残疾人,创业就业变得困难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给自己以及家庭创造收入,而变得贫困。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帮助,而党委、政府以及社会许多爱心人士助残扶残之举,解决了这群残疾人的困难,让他们脱贫致富,给他们带来了温暖他们心灵的一缕阳光。
龙陵县助残扶残之举让残疾贫困家庭看到了“阳光”。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他们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谋生能力,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劳作创造收入。近年来,龙陵县残联在龙陵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政策优惠残疾人,科技引领残疾人,项目覆盖残疾人,资金扶持残疾人”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法规,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他们用爱心给残疾人自信坚强、拼搏上进的生命中带来一缕阳光,多渠道、多层次推进残疾人就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龙陵山区特点及特色产业特征的“在家就近就业创业,在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就业安置帮扶模式,多措并举帮助许多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龙陵县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对残疾人的培训工作,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列入就业再就业、阳光培训工程,扶贫工程等培训计划。针对广大残疾人就业难、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该县充分结合产业特点、特色与残疾人实际情况来选择残疾人培训内容。抓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优惠优先的培训教育机会,让需要就业的残疾人获得岗前和岗中的培训。通过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使每名培训人员掌握1至2门技术,成为产业工人或技术能手,从而不断提升残疾人的技能。该县残疾人高发超参加了玉雕培训,他的作品在中国昆明泛亚石博会获“神工奖”铜奖。2011年获“云南省优秀玉雕大师”的称号。周东值则先后两次参加盲人按摩培训,获得中级按摩师职称,现已在昆明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在昆明小有名气。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有赖于全社会参与支持的事业,做好此项工作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残疾助残扶残工作是一项重要职能职责,把真正的实惠送到了每一位残疾人身边。龙陵县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开展科技助残、爱心捐赠、结对帮扶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营造和展现了全社会服务、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时代新风。2016年的5月17日,广东狮子会民团慈善机构的钟小英、江志华俩女士不远千里,自付车旅费用来到龙陵河头中学和户孔村,就残疾特困家庭学生尹有蓉的学习及家庭状况进行了考察,钟小英、江志华两位女士对该生在校优异成绩和表现较为满意,对出生在父亲患精神病、母亲是聋哑人的特困双残家庭的她深表同情。当即表示从今年起每年资助该生5000元的学习生活善款,并负责到高中毕业。当天钟小英、江志华女士两人还给该同学及家人捐赠了600元现金和一些衣物。 尹有蓉,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但却得到了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我相信,她一定会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社会对她的关爱,去实现她的梦想,用知识来改变她的命运。我也相信,全社会所有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们,只要我们给予他们一份爱心,他们的命运都会改变的,用爱心的阳光改变命运吧!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我们身边有很多善良的人们倾情施爱,使每一位贫困残疾人感受到了人间真情。杨恩泰,一个身患小儿麻痹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种植石斛草果,发展养殖业,不仅自己过上了小康生活,还帮助身边无业人员就了业致了富;陈本昌,一个不顾他人说三道四,常年招用残疾人为自办企业职工的工厂老板,至今有20多残疾人在厂就业;杨映仙,一个打杂工、搬运工、餐饮服务员什么活都干过的农村,在家中创立刺绣合作社,带动家边的妇女就了业,就业妇女中也有残疾妇女……这些人,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残疾人,他们都怀着一个目标——那就是:自己富裕的同时,要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富裕,特别是带动身边的残疾人富裕。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无私的帮扶,真诚的协助,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自己富裕的同时不忘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的故事,给予我们的震撼是巨大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不仅让残疾人找到了工作,找到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让残疾人找到了生存的希望。这样的工厂老板、农村妇女、残疾人……他们不仅自己创业致富还带动了身边的残疾人。
我相信,全社会助残扶残之举所播散的阳光,必将化为残疾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这缕阳光中脱贫致富,奔向小康,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