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想有一个家,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要求,可是对于孤儿和残疾人来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试想,有多少人愿意收养一个路边捡来的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嫁给(讨娶)一个残疾人,而且是一个要拄着柺杖才能行走的残疾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拄着柺杖才能行走的人却收养了一个从路边捡来的与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孩子,从此给这个孤儿也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别样的家庭。
在腊勐乡白泥塘村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住着一户人家,身患残疾的爸爸和女儿并没有血缘关系,却相处得比亲父女还亲。
今年47岁的王有仓家住腊勐乡白泥塘村,先天性肢体残疾,离开柺杖就无法独立行走,可王有仓性格开朗,热爱生活。在王有仓还是孩童的那个年代,读书对于一个观念落后、生活又困难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件很重要的事,更何况王有仓还是一个残疾人。自然,王有仓就没能上过什么学。由于王有仓是一个拄着柺杖行走的人,又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他成年后也没有哪家工厂或企业愿意或者是说敢收留他给他一份工作苦钱谋生的机会,更没有那个女孩看上他。他也只能靠兄长的救济和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以及打点简单的工挣几文钱艰难的一个人生活着。虽然生活窘迫,但王有仓从未觉得生活苦过,他时刻都是笑对生活,他还常开玩笑说:“我上无老下无小的,一个人吃饱全家无忧嘛!”在他脸上时常挂着热爱生活的笑容,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埋怨生活的苦难。几十年如一日,笑对生活。
可就在2011年的一天,王有仓的生活从此改变,过的不再是“上无老下无小”的生活了,他有了一个家,一个别样的家。可他并没有娶妻生子,哪来的家呢?……
原来,2011年的一天,王有仓正准备到田地里干活,刚走到村头岔路口就看到村民们在路边围成一团,也不知道在议论些什么。王有仓没有理会,随便看了一眼后准备走时,听到村民们在议论:这么小的孩子,谁这么狠心啊。“孩子”,听到“孩子”王有仓顿住了脚步,转身挤进人群一看, 一个被遗弃的还未满周岁的孩子躺在地上,哇哇哇地哭着呢。村民们议论纷纷:孩子怎么了,怎么被遗弃了?这是谁家的孩子啊?不会是身体不好吧?看着的人都只是议论,说孩子可怜的人有,说孩子父母恨心的有,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双手去抢抱孩子。王有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是无辜的啊!王有仓推开人群单手抱起孩子,拄着柺杖,把孩子抱回了家里,毕竟是一个大男人,不会照顾孩子,只有请大嫂帮忙……这一顿孩子喂饱不哭了,可下一顿呢?孩子以后呢,该怎么办?王有仓看着孩子,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要收养这个孩子,给孩子一个家。他的想法传出后,兄长嫂子劝他,寨邻寨舍取笑他,这时的王有仓也犹豫过,毕竟自己的生活并不好过,行动也不方便,可思虑再三的王有仓还是毅然领养了这个被遗弃在路边的孩子。当笔者问王有仓当时的想法时,王有仓告诉笔者,他是这样想的:“虽然日子会很苦,可孩子需要一个家,我不能给她一个完整的、而且不愁吃不愁穿的家,但我毕竟可以给她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港湾。再说现在政策好了,有了低保,我再辛苦些不会让孩子饿到,冻到的。”
那些日子,热心肠的王有仓既要到农田干活,还要照顾这个未满周岁的孤儿,俗话说:“宁种三亩地,不带一个娃”,这个孩子自进入这个家庭,许多新问题便接踵而至,吃喝拉撒、穿衣戴帽、上学,样样都得花钱。王有仓单身汉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现在有了孩子,王有仓也就成了家里面的顶梁柱。为了照顾好这个孤儿,不断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王有仓更加拼命挣钱。可王有仓再努力,他也曾感到力不从心,就在这个特殊家庭的生活举步维艰之时,乡镇村委会送来了关怀,给办理了低保,过年过节时也时常送去面粉和香油,邻里也纷纷解囊相助,考虑到他是个大男人,腿脚又不方便,大嫂也常常来帮领带孩子。这更加坚定了王有仓抚养好这个孤儿的信心。他要把这个孤儿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让他也能感受到人间的亲情与欢乐,让孩子也能感受家庭的爱和温暖,让他将来有能力立足社会,这成了王有仓心中的一个梦。
最后,王有仓动情地对笔者说,就是因为我是一个残疾人,知道没有家的滋味,就因为有各级党组织时时想着我,事事关心着我,所以我要收养这个小孩,我要把党和政府的爱传递下去,让这个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只是自己没有本事,没能让孩子穿过好的,吃过好的,太对不起孩子了,因为自己的决定也连累了大哥大嫂,心中也感到很内疚……
是啊,身有残疾、家境并不富裕的王有仓,用自己的大爱为这个孤儿遮风避雨,在他身上,善良超越了亲情。虽然不是骨肉,但这个孩子却是他的最爱,他用粗糙而有力的大手为这个孩子们的撑起了一片天空,风风雨雨间,王有仓用自己一腔真情,印证着最初“这个孩子我来养”这句质朴的诺言,用自己的大爱诠释了人间亲情。王有仓不仅给了这个孤儿如山的父爱,更给了这个孤儿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大家看到了一颗比金子更加灿烂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