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行业资讯  残联工作  信息公开  残疾人文苑  专题报道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残联工作>>康复工作>>正文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市2014年度残疾人康复工作走笔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19日 10:46  浏览:  字体: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康复工作作为残疾人工作的基础,是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今年以来,我市残联各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他们紧紧依托省政府2014年度10件惠民实事中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的良好平台,扎实有序推进我市残疾人助视、助听、助行“三助”工程、白内障复明“光明工程”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复救助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把“康复一人,幸福一家”作为康复工作的奋斗目标,通过落实各项康复项目,帮助广大残疾人兄弟姐妹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在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真正让梦想照进现实,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在党和政府的灿烂阳光照耀下,齐心协力奔小康,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立冬时节,记者跟随市残联康复工作调研组一行走进五县区部份残疾人家庭和基层社区,去深切感受他们在这一年间经过康复之后所历经的人生改变和生命感悟,感受这冬日里传来的最温暖人心的火热情怀。

“实施康复项目就是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 在龙陵县龙山镇白塔社区惠坤粮店门前,43岁的寸待红正满面笑容的和邻居们“冲壳子”(聊天),听着他那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话语,谁能想到这是个双大腿从膝盖以下全部截肢的重症残疾人呢。见到为他免费安装假肢的保山市残联假肢装配维修站的杨海卫师傅,寸待红更是老友相见分外激动,他说,感谢残联的朋友们,让我又重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寸待红记得很清楚,他是在2012年8月4日那天截去了双腿。那是一个无奈而又痛苦的抉择。作为一个开了20年大卡车的老驾驶员,失去双腿将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然而,由于三年前他患上了严重的脉管炎,每天在剧烈的疼痛中度日让他生不如死。最终为了保全生命,他毅然接受医生的建议决定截去双腿。“虽然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真的截去双腿后,还真是不知所措。”寸待红说。龙陵县残联和白塔社区党总支及残疾人康复员对他都十分关心,特地为他适配了电动轮椅。同时县残联又把他送到保山安装了假肢。“国家对我们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太好了,所有这些事情全都是免费为我做的。”寸待红兴奋的告诉记者。

随后,寸待红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如今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而对于杨海卫来说,从2004年进入残联专攻假肢安装这一康复重点技术项目的10年间,他已经为我市600多名肢残人安装了假肢。在这些人中间,最小的只有10岁,最大的也已有67岁了。这些年来,随着各种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特别是车祸发生率的逐渐增加,截肢人数也是逐年上升。作为云南西部唯一一个假肢维修装配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杨海卫深感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当看到他们安装假肢后能够开始新的生活,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杨海卫说。

寸待红在安装了假肢后,对生活更是充满了期待。他说,一个人不能钻牛角尖,面对挫折更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更多生活技能,只要不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希望总是会出现在人生的每一个转弯处,你看,我这不是活的好好的吗?

(市残联花艳芳副理事长与寸待红亲切交谈)

这些年,寸待红不仅和妻子开起了杂货铺,他还在市、县残联部门的帮助下,参加了今年4月举办的枫斗加工培训班,投身到方兴未艾的石斛产业的软包装工作中。市残联不仅为这个培训班的50名残疾人进行免费培训,结业时还为每名学员送上了一台价值550元的枫斗烘烤机,让他们在家里就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就业。“只要每天完成一斤石斛烘烤、加工,就至少可以挣到100块钱。”据龙陵县残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枫斗加工培训是他们根据龙陵县石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部门共同完成的。主要是结合残疾人的特点,适合残疾人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手工上的活计。

如今的寸待红不仅装上假肢重新站立起来,解决了就业,能自食其力并养家糊口,残联还帮助他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为他独立生活、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休闲时间,心思巧妙的寸待红还运用自己的专业汽修知识改装了自己的电动轮椅,使之更安全、更舒适。“我真的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多年的惠民政策,让我们残疾人也能和健全人一样过上好日子。你说,那么多人关心我,我怎么能不好好活呢?”寸待红又高兴的笑起来了。

在我市15.7万残疾人兄弟姐妹中,像寸待红这样因为康复项目的支撑重新走进新生活的事例比比皆是。据了解,为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开创人生新蓝图,我市各级残联部门积极作为,他们充分发挥联动机制,在2013年9月,市残联就联合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九项涉及康复人才培养、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精神病防治、辅助器具、儿童残疾、视力残疾、社区康复、肢体残疾的《保山市残疾人康复“十二五”实施方案》,制定了详尽的康复目标和具体方案,并把落实来自中央、省、市的各项优惠政策作为康复工作的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今年截止11月18日,全市已完成低视力辅具适配213名,假肢安装85例,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150例,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康复任务。

“我们就是要通过实施康复项目为广大残疾人兄弟姐妹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怀。”市残联副理事长花艳芳说。

“康复工作做好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就高了”

在施甸县沙坝社区观音寺一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70岁的杨应芝老人。今年6月份,70岁的杨应芝老人在施甸县医院成功做了左眼白内障复明手术,至此,短短两年时间内,她的两只眼睛全部恢复了视力。

“现在我看得清楚了,拿起绣花针还可以绣花呢!”杨应芝老人笑意盈盈的告诉记者。如今,杨应芝和老伴在家里除了带孙子种菜养花外,还种上了40多棵板栗树,日子过得可滋润了。老人说,都是共产党的政策好,让我这个在黑暗里挣扎了这么多年的瞎眼人在这个岁数上又见到了光明。

杨应芝老人的感受正是今年我市这1150多例重见光明的白内障患者的共同感受。据了解,自2009年至今的五年间,我市已为近两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帮助他们重见光明,重获新生。

(市残联花艳芳副理事长与70岁的白内障手术康复真杨应芝老人)

而在我市各个社区里,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过多年的实施和布局,如今已经初具规模。社区残疾人康复员早已成为许多残疾人兄弟姐妹最亲密的好帮手了。

在隆阳区升阳社区,康复员杨罗建用他的爱心和责任担当为广大残疾人兄弟姐妹带出了一条路,撑起了一片天。他通过市区残联的康复项目培训逐渐成长,特别是在隆阳区残联与CBM社区康复国际合作项目的引领和培训下,他以成立残疾人“心灵导航”自助小组为契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走出心灵困境,勇敢走出家门,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在他的引领下,更多残疾人开始放飞梦想,重塑自我,他们相继成立了以“十字绣”为主题的“巧手汇”和“金甲虫饲养小组”等多个互助小组,在相互帮助和交流沟通中进行心智和能力的康复训练,让社区上百名残疾人兄弟姐妹在这条道路上实现了身、心、灵的全面康复。如今,“杨罗建康复工作法”不仅在保山本地得到市区残联领导的高度认同,杨罗建还被迪庆、德宏、大理等地的残联部门专门请去做演示和推广。杨罗建说,康复一人,幸福一家,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康复员的中国梦。

这一年来,各级残联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团结一心、通力协作,根据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康复工作。在精神病防治工作中他们建立了社会化、开放式、综合式的防治网络体系,对11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免费服药及住院救助,使贫困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稳定好转、效果明显。他们还精心组织实施国家“七彩梦行动计划”,对10名聋哑儿童、20名智力残疾儿童分别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及康复,输送5名贫困残疾儿童到昆明接受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术等,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救助,使残疾儿童早发现、早救助、早康复。在开展康复进残疾人家庭服务工程为重点的“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的作用,利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开展以康复知识普及、送康复书籍、康复服务指导、辅助器具适配、无障碍改造、康复救助补贴、康复心理疏导、志愿者服务进家庭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八进家庭”活动。结合社区居民保健档案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档案,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开展康复治疗、家庭病床、康复训练和转介服务等工作。今年我市阳光家园计划——智力和重度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完成居家托养1655人,机构托养50人,完成全部任务,并录入数据库。

的确,由于这些年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扎实得力,最直接的表现也在今年两次重大省级比赛中得到延续和呈现,在今年7月23日至24日在玉溪举办的云南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我市共获得了3个第一名、3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并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同样,在8月31日至9月7日在曲靖举行的云南省第十届残运会暨第四届特奥会上,我市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继续发力,70名保山体育健儿不畏强手、克服困难、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夺38枚金牌、26枚银牌、27枚铜牌,金牌数在18个参赛代表团中名列第五位,团体总分663分名列第四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特别贡献奖”。成为我市参加省残运会人数最多、成绩最优异的一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成果再次向我们印证了一个事实,“康复工作做好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就高了”花艳芳这样评说她眼里的残疾人康复工作。

主办:保山市残疾人联合会   地址: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路北段永昌传媒中心西侧

运行管理:保山市残疾人联合会  电话:0875-3136199  滇ICP备202300418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1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