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昌宁,瓜果飘香,五谷丰登,一派丰收景象。

在卡斯镇字正梅家,残疾人工作者拿着钢卷尺、记录本,一边测量一边计算。字正梅是一名视力一级残疾人,嫁到卡斯不到一年,她对新的生活环境还不习惯,在社区残协的帮助下向残联申请了困难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项目。10月18日,县残联工作人员特地早早地来到她家,为她量身定制一套居家无障碍改造方案,方便她居家生活。
这是昌宁县残联助残帮扶诸多举措的一个缩影。从被动服务到主动上门,从康复诊疗到残疾预防,近年来,昌宁县持续下移工作重心,围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体育、托养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强化工作措施,将残疾人基本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精准满足残疾人的所需所盼,托起全县广大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精准康复:让残疾人走出去
“方便多了,比较舒适。”近期前来安装假肢的温泉镇残疾人李向忠说。“县残联前两个月组织我们取模,这几天就开始为我们安装假肢,我现在可以站起来了。谢谢残联的好心人!”李向忠感激地对笔者说。
近年来,我们精准对接辅助器具需求,440名残疾人享受申请、评估、适配、配送、售后‘一站式’服务,配发辅助器具1200多件,为残疾人改善生活质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昌宁县残联禹子河说。
康复同样是残疾儿童家庭的迫切期望,是改善残疾儿童未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基础。为及时全面掌握全县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近日,昌宁县残联联合市残联、保山安利医院深入13个乡镇开展为期5天的残疾人康复筛查。筛查中,医疗专家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现场诊断和科学评估,认真的记录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制定一对一的“量体裁衣”式服务方案,开展惠残政策宣传。
此次康复筛查共124人,其中,残疾儿童22人。下一步县残联将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康复对象实施精准康复,通过康复治疗、训练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尽快恢复,过上正常生活。
受交通、行动能力等因素制约,很多残疾人无法外出求医。为了让有需要的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康复训练服务,昌宁县残联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重心下沉、有序推进、精准施策”的原则,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连续两年在全县集中开展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筛查工作,平均每年帮助30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实现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率达100%。
创业就业:让残疾人富起来
昌宁县残联盲人协会主席、柯街永康保健按摩中心负责人杨永康创业14年,按摩技术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可,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家里盖了平房买了小轿车,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2008年7月,我在柯街镇创办了永康保健按摩中心。这条创业路,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残联指引我走上的。作为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关注我们,特别是在创业就业上投入了更多的财力物力,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杨永康说。
和杨永康一样,1500多名残疾人通过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一项实用技术,100多名残疾人获得残疾人就业创业补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残疾人来说尤为如此。”昌宁县残联积极探索残疾人增收致富新路径,开展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50场,累计培训残疾人2000多人次,以培训、竞赛等形式提升残疾人创业就业技能;牵头建立“残联+公司+残疾人”帮扶模式,打造3个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帮助22名贫困残疾人实现就业;深入实施“走访拓岗促就业”行动,走访企业、就业服务机构,牵线搭桥,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融入社会。
目前,全县共有84户残疾人创业户,其中规模以上18户,涌现出来一批土鸡养殖大户茶晓峰,生猪养殖大户禹志武、高鼎(肢体一级),山羊养殖大户辉永安(视力一级),网络小说签约作家段兴华、电商郭顺芳等残疾人自主创业典型。

文化体育:让残疾人强起来
文化体育是促进残疾人自立自强、康复身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昌宁县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残疾艺术人才,推出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残疾人艺术节目。《昌宁美》获云南省第七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一等奖、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兰州赛区银奖;《赶马哥》获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艺术会演金奖;《溜溜的生活溜溜的唱》获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一等奖。
在抓好残疾人文艺活动的同时,昌宁县还非常注重培养选拔残疾人体育苗子,常态化对全县12至20周岁年龄段有运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选拔,打造1支专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上百名残疾人开展康复体育健身活动。选拔输送了一大批年轻人才参加国家、省、市级集训,确保新老交替不断档。中国国家轮椅篮球队队员、肢残运动员李艳华曾多次参加世界轮椅篮球锦标赛、残奥会;张永强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获男子10000米听障项目金牌,打破全国纪录;20余名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家、省级体育赛事中荣获奖项,充分展现了昌宁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