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政策为笔,绘就残疾人幸福生活新图景?昌宁县残联以温情与创新,书写着一份特殊的民生答卷——让残疾人“有尊严、有保障、有希望”。“十四五”以来,昌宁县残联以政策为基石,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准施策、多元服务、社会共建,不仅让36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更让“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在茶乡大地上生根发芽。
政策护航,铺就残疾人创业就业路
“创业让我挺直了腰杆。”清晨,大田坝镇的一片山坡上,然文土鸡养殖场场长茶晓峰边忙着给鸡舍添饲料,边回头对朋友们说。2016年的一次意外事故,让茶晓峰的双腿高位截瘫。只能坐在轮椅上出行的他一度陷入绝望:“身体残疾,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要养,感觉天都塌了。”转机出现在2023年,昌宁县残联的创业扶持政策如春风般吹进了他的生活。通过申请,他获得了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建起了一座小型土鸡养殖场。2024,养殖场的土鸡出栏量达到6万多只,还带动了周边众多农户加入了养鸡行列。养殖的无量山乌骨鸡主要销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等周边地区,年销售额数百万元。“以前觉得自己是累赘,现在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茶晓峰的脸上绽出笑容。
茶晓峰的故事并非孤例。近年来,昌宁县将残疾人创业就业视为“头等民生工程”,构建起“政策扶持+技能培训+资金保障”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着眼创业“输血”,近两年扶持113名残疾人自主创业,涵盖养殖、种植、电商、按摩、餐饮、批发零售、加工等多个领域;结合就业“拓岗”,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安置残疾人,截止目前,全县共吸纳残疾人就业165人,企业安置86人;聚焦培训“强技”,累计开展土鸡、肉猪、蜜蜂养殖和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10期,2024年累计培训130人,发放鸡苗4000只、蜂种30箱,让残疾人实现了“家门口学艺,田间地头增收”。

(蜜蜂养殖培训)
“点单式培训,精准对接需求……”在耈街乡新厂村的培训教室里,40岁的鲁波正认真记录土鸡疫病防治要点。因残疾行动不便的鲁波,过去收入不稳定。今年,残联根据他的意愿,将其纳入“点单式”养殖培训名单。结业后,他领到40只鸡苗和专家全程指导,“现在每月卖鸡蛋能挣100多元,日子有了奔头!”
昌宁县残联党组书记谢万宏介绍,2023年以来,昌宁县残联创新“基层下单、残联接单”模式,开展定制化培训406人次,九成参训者实现增收。2024年,新厂村为提高残疾人家庭生活质量及收入,申请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40人。每户发放鸡苗40只,共发放鸡苗1600只。在服务回访中,党总支书记张金超不停称赞:“培训效果非常好,鸡的品种好,成活率在95%以上,且容易长成大个头,对残疾家庭来说很适宜这样的培训模式。”目前,这些有残疾人家庭养殖的肉鸡已投向市场售卖,张金超希望,类似的培训能继续在当地开展。

(基层订单式服务研讨)
精准服务,打造残疾人幸福生活圈
“足不出户,评残办证送到家,这真是多亏了县残联的关怀。”在柯街镇立斯达村上寨组的农家小院里,评残医生正为失眠多年的字林坤检查身体功能。看着大家为自己忙碌了一上午,字林坤由衷称赞道。
“字林坤已失眠多年,因一个人生活,且已享受特困供养政策,所以对办理残疾证也不是很重视,没想到医生直接上门!”立斯达村工作人员感慨。在无障碍筛查过程中,昌宁县残联得知情况后,协调卫健局组织县人民医院评残专家,专门上门对其进行残疾评定,通过评定,符合纳入家庭无障碍改造。
昌宁县针对重度残疾人推出“上门评残+集中办证”服务,2024年共组织评残专门上门办证50例。通过乡镇摸排,上门办证290例。“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承诺,让残疾群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上门评残)
在柯街镇“永康按摩店”,杨永康正在为客人提供按摩服务。看着生意越来越好,杨永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要说我能自食其力,首先得益于县残联的政策扶持,然后是自己的自立自强。”
杨永康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因为丧失视力,早年的他,生活过得很辛苦。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永康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盲人创业的致富消息,便萌生了依靠自己,改变命运的念头。恰好昌宁县残联到柯街镇做白内障筛查,他咨询后得知自己可以学习推拿,忽然觉得“心头一松,感觉世界明亮了”。不久,在县、镇残联的帮助下,杨永康参加了保山市残联在保山关爱学校举办的盲人按摩初级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在县乡残联和家人的帮助下,杨永康开办了“永康按摩店”。几年后,市、县残联将杨永康的店面纳入助盲脱贫项目并升级成为盲人形象店,接着又让他参加了省级盲人按摩高级培训班,多次被市、县残联选送到云南省按摩院学习推拿手法,如今,杨永康的按摩中心已经实现年纯收入5万元。
从“行路难”到“无障碍”,小改造正托起残疾人的大幸福。走进昌宁县卡斯镇龙潭村大木桥小组李桂平家,过道上安装了不锈钢扶手、铺设了轮椅坡道,配备了拐杖、卫生间安装了扶手和防滑垫、洗澡椅等相应设施……这些细节变化,源自昌宁县“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感谢共产党,共产党比亲人都亲,惠民政策好,实实在在为我们残疾人解决眼前困难”。在改造验收现场,李桂平的母亲李文仙对县残联的工作人员说出发自肺腑的话语。李文仙老人今年79岁,肢体四级残疾,儿子李桂平60岁,肢体二级残疾,两人因身体残疾,饱受了生活的苦难,通过不懈的奋斗,晚年家庭和美,各方面生活条件有都所改善,美中不足的是身体残疾,行动不便。通过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极大的方便了两个老人的居家生活。

(无障碍改造)
“让精准服务,真正打造出残疾人的幸福生活圈。”昌宁县残联副理事长禹忠何说:“2025年,全县计划上门办证300人以上,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坚惠残政策应享尽享。”
康复“零距离”,点亮了无数生命之光。2023年以来,在精准康复行动中,昌宁县联合市康复中心筛查出名有康复价值的残疾人171人,并为129名残疾人提供入院康复服务。2024年,全县共实施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0户,投入资金60万元。自“十四五”以来,全县共实施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40户;投入资金144万元,真正实现了“人人享有康复权利”。
“要确保将‘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幸福工程。”昌宁县残联理事长谢芳表示,昌宁县残联将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为广大残疾人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残疾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社会共建,凝聚扶残助残新合力
助残不是残联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在昌宁,扶残助残已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接力赛”。2024年“全国助残日”期间,县残联邀请县科协科技大篷车走进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科技助残,让教师和学生参观科技大篷车科普展品,引导学生们亲手操作、观看科普宣传片、聆听科学家故事,让残障儿童享受丰盛的“科普大餐”。同时,在全国“爱眼日”“爱耳日”“全国助残日”等节日期间,联合医院开展相关疾病预防、残疾预防等知识宣传和义诊活动,组织评残专家深入全县13乡镇,开展上门服务、下乡评残,集中评残工作,服务残疾人360余人次,办理残疾人证336张。鸡飞镇、更戛乡、耈街乡、大田坝镇等组织开展土鸡养殖、蜜蜂养殖技术培训,涉及131人次,为残疾人创业就业精准把脉,提供智力帮扶。同时依托项目,联合保山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救助项目筛查工作,实施康复精准服务。依托200人精神、智力和肢体重度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有效解决了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残疾人日常照护问题。
从政策兜底到赋能创业,从精准服务到社会共融,昌宁县用行动诠释了“弱有所扶”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残疾不再是人生的枷锁,而是一双双隐形的翅膀,在惠风吹拂下,正载着希望与尊严,飞向更辽阔的天空。“扶残助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希望团结和联合全社会各方爱心力量,共同传递爱与温暖,让残疾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谢芳介绍,在扶残助残活动中,很多爱心企业也在持续发力。云南通威公司自成立以来,连年招聘残疾职工46人,既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的大问题,也为残疾人工作安置做出了表率。谢芳说,政府搭台、社会助力的模式,正为残疾人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微光成炬,温暖一座城。走在昌宁的大街小巷,爱残助残的文明风尚悄然形成:超市设立残疾人专用收银通道,公交司机主动帮扶轮椅乘客,志愿者定期为孤残老人理发……“以前怕异样眼光,现在出门总能遇到热心人!”盲人按摩师杨永康说。他的按摩店在年审星级评定中获得补助,生意越来越红火,“政府帮扶+社会关爱”的双重支持,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让每个梦想都不被辜负。”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谢芳思路清晰:“昌宁县残联将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积极统筹规划实施好残疾人康复就业和创业等工作,深化‘培训+孵化+就业’闭环服务,探索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让残疾人从‘生存’迈向‘发展’。”
谢芳所说的“生存”和“发展”之变,正逐渐成为现实。来自昌宁县残联的统计数据表明,2025年,全县计划新增残疾人就业20人以上,培育创业示范户10户,在全社会共同聚力发力下,更多的“折翼天使”正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