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隆阳区残联始终坚持以为残疾人服务为中心,大力加强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两大体系建设,认真履行“代表、管理、服务”职能,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用心用情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扎实有效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体、维权等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隆阳区全区总人口94.6万人,其中有各类持证残疾人2159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3%。
“十四五”以来,为了让残疾人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隆阳区残联以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为残疾人服务理念,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紧扣落实全区中心工作及“十四五”残疾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残联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开展“党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重大惠残工程建设、提升高质量助残服务中的带头先锋作用,持续为助残康复提供了“保障力”、为助残就业提供了“推动力”、为扶残惠残政策提供了“落实力”、为助残扶残提供了“向心力”,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维权等工作,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不断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提升,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康复服务不断拓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隆阳区残联慰问残疾人家庭困难留守儿童)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保障到位。“十四五”以来,隆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始终把改善残疾人状况摆在重要位置,纳入了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从政策倾斜、组织建设、经费安排给予保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隆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规定,为全面落实好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非重度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城乡低保、医疗保险补贴、养老保险补贴、“两项”补贴、康复救助、教育就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提供了政策保障。
隆阳区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将政府职责真正转化为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保稳定的不竭动力,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残联主办,残疾人工作始终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的领导机制和运行体系,确保了党和国家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和各级涉残惠残政策的贯彻落实。
这些年来,隆阳区残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2022年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在全区21个乡镇(街道)设立了残联机构,351个村(社区)成立残疾人协会,配齐残疾人专委及村(社区)助理员428名,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区级、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级残协为基础的基层组织网络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共同配合致力服务残疾人的工作格局,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残协发挥阵地优势,定期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围绕重点,不断完善“两个体系”建设。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隆阳区残联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残联协调”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依托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协同配合,紧扣“保障残疾人生存条件、增加残疾人基本收入、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这条主线,把建立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重点,以精准康复为着力点,聚焦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就业创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抓实社会保障工程,努力实现残疾人“幸福满意”的目标。将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整体融入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全局,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于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重点考虑,优先纳入兜底保障范畴,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截至2024年,有1351名残疾人纳入城市低保,7625名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享受特困供养残疾人1840名;配合民政部门做好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有17129名残疾人享受到“两项补贴”,补贴资金2671.60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达100%;将残疾人纳入“新农合”“新农保”扶助保障范畴,在残疾人基本医疗、大病报销、医疗救助实行三重保障,使11312名残疾人享受到医疗救助参保补助,补助资金395.92万元;为2946名重度和中轻度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费6.19万元,不断扩大全区农村特困残疾人的救助范围,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使困难残疾人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成立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站)
抓实精准康复工程,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目标。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区残联积极协调汇聚各方优质资源,培育提升定点康复服务机构,不断拓宽康复服务内容,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依托区医院及各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建立残疾人康复站(室)资源,充分发挥村(社区)康复室作用,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普及康复知识,为残疾人提供各项康复服务。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依托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加强婚前、孕前保健,做好产前筛查、诊断工作。2021年以来,共投入经费1004.98万元,让全区5874名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为100%。
抓实就业创业工程,努力实现残疾人家庭增收。加大《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例》宣传力度,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培育残疾人就业创业新引擎,鼓励城乡残疾人积极投身自主创业,促进残疾人家庭持续增收。2021年以来,共对1740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并在启动资金上给予一定扶持,鼓励农村残疾人实现种、养、加各种方式的就业。同时,积极发掘本地资源,以农村现有的经济实体为依托,打造4个残疾人就业示范点和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安置86名残疾人就业,带动100多户残疾人家庭发展产业。扶持274户残疾人自主创业,推进和规范盲人按摩店行业发展,打造了26家规范化盲人按摩店,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62人。严格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目前共有113家安置残疾人190人,在乡、村设置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249人。每年联合本地企业开展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促使90多名残疾人得到稳定就业。通过努力,全区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就业层次逐步提高。
抓实教育工程,努力提升残疾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普九义务教育规划,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主动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残疾儿童入学和招生工作,抓好残疾儿童和残疾人子女的义务教育,确保残疾儿童入学率不断上升。目前,在校残疾学生587人。大力支持区特教学校办学,做好特教学校的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积极协调中国狮子联会云南代表处捐资10万元,帮助特教学校解决硬件设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累计争取国家彩票助学公益金116万元,帮助460名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完成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抓实扶残惠残民生工程,努力实现残疾人服务体系多元化格局。投资建成隆阳区残疾人托养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保山安和精神病医院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协议,把托养中心建成为重度精神、智力残疾人提供照料、护理、康复等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机构,目前有86名智力、精神障碍患者接受康复治疗。整合公共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就近就便”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福利院、乡镇敬老院、民办托养院等机构,将146名孤儿、孤老和未成家的各类成年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入资金186万元,以家庭为依托,为全区1245名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大大改善失能残疾人的护理和照料情况,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护理得到有效保障;投资606万元,为101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项目,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残疾人生活居住环境。成立了隆阳区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站,提供民事法律援助54件,设立信访救助制度,为200多人(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临时救助,救助资金40多万元,及时帮助有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渡过难关。

(表彰最美志愿者)
开展爱心公益捐赠,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为让残疾人充分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区残联积极组织残疾人协会开展以传递“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理念的文化体育活动。通过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读书励志会,教育引导全区广大残疾人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增强他们对党的感恩意识,提高残疾人思想道德素质,鼓励他们不惧生活中的风雨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的磨难,依靠自己的努力进取,勇敢前行、不断创造,切实增强残疾群体在共建共享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涉残政策法规,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典型事迹,使残疾人工作政策深入人心。围绕“全国助残日”“残疾人预防日”等节日,聚合群团力量,通过“助残阳光行动”、高校志愿者助残、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助残等形式,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宣传、免费义诊、公益捐赠、爱心慰问等系列助残活动,努力营造一个“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残健共融、携手同行”的浓厚氛围,共同助力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充分运用社会各界爱心资源,积极开展公益捐助活动,努力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

(组织残疾人专门协会开展“五个一”活动)

(为听障人士免费适配助听器)

(为肢残人士开展假肢适配活动)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隆阳区残联将以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救助、教育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等重点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